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,欢迎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。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股票配资门户论坛,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愉悦且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日本帝国主义在被美军投下两颗原子弹后,迅速宣布无条件投降,这一直被普遍视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。反过来看,如果没有这两颗原子弹的威慑力,日本几乎是不可能主动选择投降的。
然而,当我们细致梳理当时的各种历史资料后会发现,原子弹并非日本迅速投降的唯一决定性因素。事实上,美军在日本投降前后截获了日本方面关于战争形势的电报,电报中不仅提到了美国的原子弹威胁,还透露了另一重关键因素。
这一因素的出现,才真正促使日本最终下定决心无条件投降。也许大家已经猜到了,这个关键因素就是苏联的出兵行动。
展开剩余89%为什么苏联出兵会被视为与投下两颗原子弹同等重要呢?原因在于,苏联的军事介入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原本拥有的战略纵深,使得日本的局势瞬间陷入困境。
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,毕竟日本的本土面积很小,谈不上什么战略纵深。但这正是机械化思维的错误表现,用固有偏见去看待当时的日本。
实际上,二战期间日本的势力范围变化巨大,远远超出了本土范围。日本在侵略战争的高峰时期,其控制的地区不仅包括中国东北、华中及台湾,还延伸至东南亚、南亚、南太平洋甚至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。
此时的日本已经不是昔日那个“小岛国”,而是一个庞大的帝国。即使是在全面侵华初期,日本手中也已握有中国东北和台湾这两个重要地区。
因此,理解二战中的日本,必须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它的势力扩张和战略布局。即使到了两颗原子弹落下之时,日本并非仅剩本土,在之前提到的这些广阔区域内依然存在大量日军驻扎和活动。
不过,这些驻扎点已经被盟军围困,难以发挥实质性反击作用,日本高层自然也不抱有翻盘的幻想。但在所有日控地区中,仍有一个地方是完整掌握且面积远大于日本本土的,那就是中国东北。
日本在东北扶植溥仪为傀儡皇帝,成立了伪满洲国。中国台湾虽也归日本所有,但地理位置较远,军事和战略价值相对有限。
东北则不同,日本对这块区域尤为重视,甚至有日本高层的名言:“宁可失去本土,也不能失去满洲!”这不仅因为东北资源丰富,工业体系较为完备,更因为这片广袤的土地为日本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纵深。
只要控制着东北,日本就有充足的空间进行战术机动,仍保有一定的再战能力。
两颗原子弹虽摧毁了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,对日本人的心理造成了沉重打击,但从军事角度看,这远未摧毁整个国家的抵抗能力。毕竟当时美国只有两颗原子弹,若要继续投放,还需要时间进行制造。
在这段时间里,日本完全有可能利用各种地下防空洞、加强空防,降低原子弹轰炸的效果。更何况日本高层甚至可以转移指挥部到中国东北,日本本土已不再是唯一据点。
而美军若敢在中国东北投掷原子弹,势必造成大量中国平民伤亡,这对美军而言也是个极大顾忌。
然而,苏联突然在中国东北发动大规模进攻,迅速击溃了数十万日本关东军,彻底封堵了日本在东北的退路。日本高层只能退守本土,面对美苏夹击,陷入绝境。
值得注意的是,苏联出兵时间是在1945年8月9日,也正是第二颗原子弹落下的那一天。两件大事交织在一起,究竟哪一方作用更大,便难以简单判断。
因此,很多人片面地认为日本投降仅因原子弹的投放,而忽视了苏联出兵的决定性影响。
实际上,在我国中学历史教材中,美军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是并列叙述的。历史学界对于两者孰轻孰重有不同见解,但苏联的作用绝不可忽视。
美军在投放原子弹后,截获的日本电报中除了坦言原子弹威力不可抗拒外,还明确提到苏联出兵东北的影响。
至少在日本人的认知中,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。
整个二战期间,日本和苏联基本维持了互不侵犯的中立关系,甚至签订了相关条约。虽然日本曾试图进攻苏联,但因实力悬殊,被苏军名将朱可夫重创。
苏联虽然赢得了对日边境战役,但因欧洲战场连遭挫折,并无心与日本全面开战。
日本方面也看透了这一点,便与苏联展开谈判,签署了一系列条约,尽管其中包含了许多侵犯中国主权的内容,引起我国强烈反对。
不管怎样,日本借助苏联的中立,才无后顾之忧,敢于在其他战场全力推进侵略。
但到了战争后期,随着苏联在欧洲战场收束战事,盟军要求苏联对日宣战,苏联终于终止中立条约,迅速发动对关东军的攻击,动作之快令日本军队措手不及。
短短几天内,日本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全歼,彻底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翻盘的幻想。
回头看苏联出兵背后的动因,是否真如表面所说,纯粹是为了正义而出兵呢?
虽然二战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,但这只代表战争结果的正义,而各盟国的行为则需具体分析。
中国抗击日本侵略,是毫无疑问的正义一方。但美国和苏联的行为,却不完全是如此。
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,长期对日本侵略行为持默认态度,甚至与日本进行大量资源贸易,输送战略物资,直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。
直到珍珠港被袭击后,美国才中止对日贸易,正式加入战争。
苏联则更为复杂,除在战争最后阶段才加入对日作战外,大部分时间选择与日本妥协。
虽然可以理解苏联两线作战的压力,但这不能成为苏联承认日本侵略权益的合理理由。
德、意、日组成轴心国时,苏联理应划清界限,哪怕不主动攻击日本。
苏联之所以迟迟不出兵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认可了苏联在外蒙古等地的利益。
归根结底,双方是利益的权衡。
苏联最后出兵,也是看到日本日益衰败,出于战略利益和确保自身安全的考虑,才采取行动。
因此,我们应当客观看待苏联的行为,做到一分为二。
一方面,承认苏联攻击日本是反法西斯正义行为;另一方面,也要明白这其中掺杂着苏联自身的利益算计,比如向中国提出建立军事基地等要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苏联这种既追求正义也谋求利益的策略,不仅在远东明显,在欧洲战场同样存在。
在英法联军与德军苦战时,苏联曾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,直到德国背弃协议进攻苏联,苏联才加入盟军行列,这与美国在珍珠港前后态度的反复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根本目的,就是为了维护其欧洲利益,尤其是瓜分波兰。
众所周知,苏军在歼灭纳粹德国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和努力,没有苏联的奋战,德国不会那么快覆灭。
苏联凭借在击败德军和日军的功绩,赢得了正义象征的声誉。
但其背后的动机,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乃至霸权地位,这一点常被忽视。
不过,对苏联不必过于苛责。直到今天,绝大多数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,依然以自身利益为首要考量。
当利益与正义一致时,双赢;当两者冲突时,多数国家会优先考虑利益,但通常也会尽量保持表面上的正义姿态。
比如苏联虽与日本签署了中立条约,减少了对华援助,但并未支持日本的侵略行为。
换到当代,比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,周边阿拉伯国家大多选择按兵不动,顾忌自身利益,口头声援而不出兵。
他们虽未直接帮助巴勒斯坦抵抗,但在言辞上依然反对以色列。
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,期待他国出于“正义心”来拯救你,是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只有两条路:一是让对方看到足够的利益,愿意出手相助;二是靠自己努力,提升实力,不依赖外力。
苏联出兵打击日军,却向中国提出让渡利益,便是利益交换的典型例证。
而我们如今走的是自强不息的道路,强调独立自主,不寄望外援。
随着苏联解体,当年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逐渐被淡忘,部分原因也在于美国有意淡化这一历史事实。
尤其在西方影视作品中,二战总是突出美国功劳,而忽略苏联的巨大贡献。
我们应当强调苏联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,特别是在攻打日本关东军、促使日本投降这方面,苏联的打击作用不亚于原子弹。
单纯从伤亡人数来看,原子弹造成约三十万死伤,而苏联一出手就消灭了七十多万关东军。
那么,对于日本投降这一重大事件,大家怎么看,是认为苏联的作用更大股票配资门户论坛,还是美军的原子弹才是关键?
发布于:天津市鑫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