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,曾屡立战功、战无不胜的陈赓将军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,在越南东溪却打出了一场令人大跌眼镜的“惨胜”:7000名越军仅以微弱优势击败了300名法军。
陈赓,作为中国杰出的军事家,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许多不朽功勋。他卓越的作战指挥能力,无人能出其右。然而,东溪之战的结果却让人不禁疑惑:这场战争究竟发生了什么?为什么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,越军只能取得勉强的胜利?这场战役会不会是陈赓将军一生中的一处瑕疵?
19世纪50年代,法兰西帝国处于鼎盛时期,扩张野心膨胀异常。越南、老挝和柬埔寨三国,不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,更是亚洲南部的战略要地,是欧洲列强“远东战略”中的重要突破口。因此,这几个国家成为了法国重点觊觎和侵略的目标。
自1858年起,法国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侵越战争。到了1884年,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,越南人民开始了长达80年的艰苦抗法斗争。
展开剩余92%1945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,成为越南80年来最接近独立的时刻。然而,法国为了重新夺回殖民地,很快卷土重来,1946至1949年间,越军连连败退,法军占领了越南多个重要城市。
1950年1月,中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——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。此行目的明确,向中国请求援助,帮助越南抵抗法军。
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,经过多年战争洗礼,国家经济财政依旧十分困难。但经过深思熟虑,中共中央决定支持越南。理由一是地理邻近,越南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的安全;二是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必须坚决反击,否则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。
决定援助后,中共中央立即派出中央军委办公室主任罗贵波赴越南,代表中国与越共中央就抗法合作展开谈判。
3月,罗贵波抵达越南,经过协商,双方确定先在中越边境发动战役,打开两国间的交通线。罗贵波将此方案上报中共中央,并获批准。
除此之外,中共中央还启动了一系列后勤准备:组建中国军事顾问团,调集并运送越军所需武器弹药。为保障物资运输,广西军区抽调汽车团开辟入越运输通道。
除了物资援助,中国还协助越军提升战斗力。云南和广西军区设立训练基地,帮助越军新建的308师和209、174团进行系统训练。
在这一系列筹备过程中,中方派出云南军区司令陈赓亲赴越南,亲自组织和指挥作战行动。
7月7日,陈赓率领一支由政治、军事、后勤干部组成的团队踏上前往越南的旅途,旨在为越军提供全方位支援。
这20天的行军途中,陈赓对越法双方的战斗态势有了初步了解,也发现越军存在严重问题。除了作战能力薄弱,越军在作战思想上也犯了根本错误。
越军只顾攻城拔寨,忽视了歼灭法军有生力量和争夺战略主动权的核心要义。与法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斗力上的差距巨大,越军却盲目冲锋,没有章法,也不懂根据战场形势调整战术,难怪屡遭败绩。
陈赓迅速将情况报告中共中央,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
他强调,越军应先拔除小据点,积累作战经验,再向大规模作战转变;同时,反对越军急于进攻高平,建议采取“围点打援”策略,即优先攻打高平外围的孤立小据点,诱敌出援,逐一击破,为攻克高平创造有利条件。
中共中央完全认可陈赓的战略,但在制定计划时,越军内部出现不少异议。
7月26日,中央军委确认了陈赓的建议。次日,陈赓与胡志明在越共驻地交流后,“围点打援”策略获得胡的支持。
接下来,选定高平周边小据点作为首战目标。
8月14日,陈赓抵达高平省广渊越军前进指挥所,中国军事顾问团也在两天前抵达。经深入了解战况,陈赓提出首先攻打东溪,顾问团和越军代表无异议。
8月23日,越军召开东溪战动员会,但仍有声音主张直接攻打高平,认为这能给法军突然一击,打乱其防御;先攻东溪则可能提前暴露意图,促使法军加强高平防备,增加难度。
陈赓沉着回应:高平三面环水,一面靠山,地形极其有利于防守,法军防御工事坚固,兵力充足。越军缺乏攻坚经验,贸然进攻高平胜算极低。相比之下,先攻东溪、七溪等小据点虽费时费力,却能孤立高平,动摇敌军士气,并通过“围点打援”逐渐消耗法军力量。
此外,攻下小据点能大幅提振越军士气,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,为后续战斗奠定基础。
陈赓的分析条理清晰,许多反对者被说服。但少数仍坚持认为越军体力有限,应集中力量先攻高平。对此,陈赓直言不讳:“正因为实力有限,更应先打弱点,通过战斗磨炼部队,改善后勤,提高士气和战斗力,方能解决根本问题。”
他的这一番话让现场气氛凝重,最终大家一致决定按照他的方案,先攻东溪。
随后,陈赓详细制定作战计划:目标由易到难,依次为东溪、七溪、最后是高平。主要力量集中攻东溪,同时兵分三路,一路阻击可能前来援助七溪的敌军,另一路埋伏于七溪以南阻截谅山援军。对高平法军则避免正面冲突,仅派小股部队进行监视和牵制。
计划中若七溪有援军,越军将全歼两支敌军,占领两个据点;若无援军,先拿下东溪后进攻七溪。对于谅山据点,则根据战局决定是正面交锋还是休整后转攻高平。
总之,攻克高平需先夺取周围据点,掌握制高点,再集中火力一举拿下。
陈赓尽力预见各种情况,准备充分,却没想到东溪战役竟异常曲折。尽管越军人数远超法军20倍,最终仍仅能勉强获胜,战况堪称惨烈。
他的严密计划给越军带来信心。8月底,中国送来的粮弹陆续到达,极大地激励了越军士气。9月16日,东溪战役正式打响。
越军7000多人对阵东溪300名法军。起初越军攻势如潮,逐步夺取外围据点,推进顺利。然而17日凌晨,进攻陷入停滞,越军在防御核心附近遭遇顽强抵抗。
陈赓听闻消息,急赴前线。心中疑惑:人数优势如此明显,为何无法轻松取胜?到场后,他发现了原因。
17日凌晨,法军在航空兵支援下反扑,令越军陷入苦战。更关键的是,越军未能严格遵守计划。原定黄昏发起攻势,却拖至午夜才开始行动。
同时,越军指挥层不敢深入前线,导致指挥混乱,无法掌握实情和确保命令执行。更有干部报假情报欺骗上级,影响作战。
陈赓当机立断,调整部署,命令黄昏时分多方向发动新一轮攻击。
可惜,越军依然执行不力,兵力过于集中一侧,法军集中火力防守,战斗再次陷入胶着。长时间未能突破,越军士气开始涣散,部分部队甚至萌生撤退念头。
陈赓敏锐察觉,马上向胡志明提出必须严令军心,杜绝任何动摇,并将进攻改为四面包围。
胡志明当即采纳,发布严格命令,局势才逐渐好转。
在新部署下,越军终于突破法军核心防线,于9月18日占领东溪。此次战役中,越军全歼300余名法军,缴获大量先进武器和物资。
东溪胜利极大提振了越军士气,因为这是越军首次全歼由两个连队守备的法军据点。
但陈赓对此胜利感受复杂:7000对300,打了两天多才险胜,实在难称光辉战果。越军的表现让他既无奈又忧心。
尽管如此,东溪战役的胜利对越军意义重大,不仅极大鼓舞了士气,也实质改变了战局,使越军开始占据主动,法军被迫转入防守。
此后,法军采取应对策略,一方面调动部队支援高平撤退,一方面集中力量攻打太原。
法军的策略使越军内部情绪激烈动荡,很多人认为东溪战役耗费时间错失了攻克高平的良机,进而必须撤军保卫太原。
面对舆论压力,陈赓保持冷静,提出对策:“法军进攻太原是诱敌之计,越军不可轻举妄动,应耐心应对。”
同时,他建议越军派一团假装撤退太原,果然引诱法军中计。
法军见越军撤退,趁机攻向东溪,殊不知此时东溪防守坚固。法军进攻被越军伏击,损失惨重。
10月3日,高平法军被迫弃城撤退,越军乘势追击。
接下来的几天,边境法军连连溃败,4号公路防线全面崩溃。陈赓圆满完成任务,为越南抗法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陈赓此役虽遭质疑,但最终证明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。
然而这场“惨胜”也让人深思:在战争中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,纵使有如陈赓般杰出的统帅,士兵们的执行力、坚韧和勇气同样是胜利不可或缺的关键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